在食堂承包中,确保餐具的消毒和卫生是保障食品安全、预防食源性疾病传播的关键环节。以下从管理制度、人员培训、消毒流程、监督检查等多个维度,详细阐述确保餐具消毒和卫生的措施:
完善管理制度
制定卫生标准:依据国家相关法规,如《食品安全法》《餐饮具清洗消毒服务卫生规范》等,结合食堂实际情况,制定详细的餐具消毒和卫生标准。明确餐具清洗、消毒、保洁等环节的具体操作要求,例如餐具表面不得有食物残渣、油污,消毒后的餐具大肠菌群等致病菌不得检出等。
建立责任制度:明确食堂管理人员、餐具清洗消毒人员等各岗位在餐具卫生管理中的职责,将责任落实到个人。例如,食堂经理负责全面监督餐具卫生管理工作,餐具清洗消毒人员需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,并对其工作质量负责。
制定应急预案:针对可能出现的餐具卫生问题,如餐具消毒不合格、发生食源性疾病疑似事件等,制定应急预案。明确应急处置流程和责任分工,确保在出现问题时能够迅速、有效地进行处理,降低危害程度。
加强人员培训
卫生知识培训:定期组织食堂员工参加卫生知识培训,内容包括餐具消毒的重要性、常见食源性疾病的传播途径、餐具污染的危害等,提高员工的卫生意识和责任感。例如,通过实际案例分析,让员工了解因餐具卫生问题导致的食源性疾病爆发事件,使其深刻认识到餐具消毒工作的严肃性。
操作技能培训:对餐具清洗消毒人员进行专业操作技能培训,使其熟练掌握各种餐具清洗消毒设备的操作方法、消毒剂的使用浓度和消毒时间等关键要点。比如,培训员工如何正确使用洗碗机,包括餐具的摆放方式、清洗程序的选择、消毒温度和时间的设定等。
考核与评估:建立培训考核机制,对员工进行定期的卫生知识和操作技能考核。考核结果与员工的绩效挂钩,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员工,进行再培训和补考,直至考核合格为止,确保员工具备相应的卫生知识和操作技能。
规范消毒流程
分类清洗:将不同类型的餐具进行分类,如碗、盘、筷、勺等,分别进行清洗。这样可以避免餐具之间的交叉污染,提高清洗效果。例如,将油腻较重的餐具与相对干净的餐具分开清洗,先清洗油腻重的餐具,再清洗干净餐具。
物理消毒
煮沸消毒:将洗净的餐具全部浸没于水中,确保水沸腾后持续煮沸 15 - 30 分钟。这种方法简单易行,适用于小型食堂或少量餐具的消毒。例如,在家庭食堂或小型企业食堂中,可使用大锅对餐具进行煮沸消毒。
蒸汽消毒:将餐具放入蒸汽柜或蒸汽箱中,使温度上升到 100℃,保持 10 - 15 分钟。蒸汽消毒具有消毒效果好、穿透力强的特点,能有效杀灭各种病菌。
红外线消毒:利用红外线的高温作用对餐具进行消毒,一般控制温度在 120℃以上,保持 15 - 20 分钟。红外线消毒柜操作方便,消毒速度快,广泛应用于各类食堂。
化学消毒:使用符合国家规定的餐具消毒剂,如含氯消毒剂、过氧乙酸等。按照消毒剂的使用说明,正确配制消毒液浓度,将洗净的餐具完全浸泡在消毒液中,浸泡时间一般为 5 - 10 分钟。消毒后,用清水将餐具冲洗干净,去除残留的消毒剂。例如,使用含氯消毒剂时,有效氯浓度通常为 250mg/l - 500mg/l。
优化保洁管理
专用保洁设施:设置专用的餐具保洁柜,保洁柜应保持清洁、干燥,定期进行消毒。保洁柜内应安装紫外线灯等消毒设备,定期开启进行消毒,防止餐具在保洁过程中受到二次污染。例如,每天营业结束后,开启紫外线灯对保洁柜消毒 30 分钟。
规范存放要求:消毒后的餐具应分类、整齐地存放在保洁柜内,避免餐具直接暴露在空气中。不同类型的餐具应分层存放,防止交叉污染。同时,要注意保洁柜的容量,避免餐具过度堆放,影响消毒效果。
定期检查更换:定期对保洁柜内的餐具进行检查,如发现餐具破损、有污渍或异味等情况,应及时更换。同时,对保洁柜的密封性、消毒设备等进行检查和维护,确保其正常运行。
强化监督检查
内部自查:食堂应建立内部餐具卫生自查制度,安排专人定期对餐具的清洗、消毒、保洁等情况进行检查。检查内容包括餐具的外观清洁度、消毒记录、保洁柜的卫生状况等。对于发现的问题,要及时记录并督促相关人员进行整改。
外部监督:积极配合食品药品监管部门、卫生监督部门等外部机构的监督检查工作。按照监管部门的要求,提供餐具消毒的相关记录和资料,接受现场检查和抽检。对于监管部门提出的整改意见,要认真落实,确保餐具卫生符合标准。
顾客反馈:设立顾客意见箱或在线反馈渠道,鼓励顾客对餐具卫生情况进行反馈。对于顾客提出的意见和建议,要及时进行调查处理,并将处理结果反馈给顾客,不断改进餐具卫生管理工作。
